首页 > 宏观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为何只有“明十三陵”?其余三位皇帝去哪了?-快资讯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到崇祯皇帝朱由检丧国,共计二百七十六年基业,传有皇帝十六位。

但我们今日所见的北京天寿山“明十三陵”中却只葬有十三位皇帝,其他的那三位皇帝哪里去了?


(资料图)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包括长陵、献陵等共计十三座皇陵,总面积约有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早在元朝,按照当时习俗,帝王丧葬采用的是不建陵寝的“潜埋”的方式。

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随即也重新恢复了沿袭数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就是利用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

“明十三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和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十三陵”为什么建在燕山呢?因为明代术士认为,燕山山麓风水绝佳,因此被明朝皇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明十三陵”均依山而建,沿袭了南京“明孝陵”的模式,其中“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

“明长陵”原是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从公元1409年开始被称为“长陵”,直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入葬“思陵”为止。

在这期间,共历经了二百三十多年,先后建起了十三座明帝王陵墓,共埋葬了大明王朝的十三位帝王,因此称之为“明十三陵”。

没有葬入北京“明十三陵”的皇帝有三位: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

接下来百味就分别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三位皇帝为何没有葬入“明十三陵”?

一、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没有葬在“明十三陵”之中。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可能没有陵墓,只不过他的陵墓不建在北京,而是建在南京,这又是为什么呢?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紫金山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定都南京应天府,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公元1391年,当大明王朝局势逐渐稳定后,朱元璋便动起迁都的念头,还派自己十分喜爱的太子朱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为迁都西安作好准备。

但朱标从陕西视察返京后不久,便患上了风寒病,在其生病期间还曾向朱元璋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相关事宜。

公元1392年4月25日,朱标病重而亡,朱元璋痛哭不已,下令将他葬在“明孝陵”东侧,即“明东陵”。

爱子朱标的离世,对朱元璋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也再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因此迁都计划随之受挫,迁都之心也备受打击。

再加上朱元璋当时已是一个年俞七旬的老人,眼见时日不多,完全没有了迁都的时间和精力,迁都计划也就随之搁浅。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朱元璋相濡以沫的妻子马皇后,在公元1382年去世后,也埋在了“明孝陵”。

朱元璋也曾因马皇后的去世非常伤心,并决定从此之后不再册立皇后。

此时的朱元璋,经历了从儿子到妻子过世的双重打击,并且自己两个最亲爱的人,也都葬在了“明孝陵”。

朱元璋为了死后不再孤独,最终选择了自己在百年之后,也要葬在南京,一起陪着他的爱子和爱妻。

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由于积劳成疾,在应天府皇宫(就是现在的南京故宫)驾崩,享年71岁,葬入南京“明孝陵”。

由此可见,“明孝陵”才是明朝的第一座皇陵,它也承袭了唐和宋朝的帝陵“依山为陵”的旧制。

“明孝陵”占地22.5公里,陵内有古松十万株,还圈养着一千多头梅花鹿,每头鹿的脖子上还悬挂着“盗宰者情重”的金牌。

在陵墓四周,还设有“神宫监”和“孝陵卫”,在明朝最兴旺的时候,还有近万名武功高强的大内侍卫驻守。

“明孝陵”将人文与自然二者和谐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堪称宏伟壮观,它也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在“明孝陵”建成之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也成为了历代政治人物发挥和表演的舞台。

比如:公元1402年6月,朱棣大军攻到南京城下时,翰林编修杨荣劝说朱棣进城前要先拜祭朱元璋“明孝陵”,以彰显其“清君侧”的孝心。

公元1413年,朱棣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后,还把父皇朱元璋的丰功伟绩都写在巨大的石碑之上。

再如:清军入关之后,一方面大肆屠杀明室宗亲,另一方面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祭拜孝陵,笼络汉人。

公元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前往南京祭拜“明孝陵”。

康熙和乾隆皇帝在南巡时,也曾多次拜谒“明孝陵”,并派专人保护,借此笼络江南汉人之心;

还有:公元1851年,洪秀全攻下南京后,建立起太平天国,之后便带着天国的文武百官,前去祭拜“明孝陵”。

在“明孝陵”前,洪秀全痛哭流涕,说汉族不幸惨遭奴役,又说自己是不孝子,一定要杀尽清妖,恢复汉人江山,希望太祖庇佑他等等,当然了洪秀全此举也是在作秀。

二、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皇陵的明朝皇帝。

老年的朱元璋本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怎奈朱标命苦,英年早逝。

朱元璋为了维持“嫡长子”继承帝制的纯正,便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长孙朱允炆。

朱元璋为稳固长孙朱允炆的皇位,还把自己其他的几个儿子,分别派到各地去当藩王。

当朱允炆登基之后,害怕藩王权利日益增大,导致尾大不掉的局面,就产生了“削藩固权”的念头,接着就推出了“削藩令”。

但朱允炆在执行“削藩”的过程中,由于手段过于激进和毒辣,引起了众藩王的不满。

就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等“五王”,相继被废为庶人。

而“五王”中最惨的要属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

朱柏遭人指控意图谋反,朱允炆派出锦衣卫逮他入京。

结果朱柏悲痛万分,萌生死意,亲手放火烧死自己所有的妃嫔,自己也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

这时,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不甘心就这样别夺去权力,甚至还会丢掉性命。

公元1399年8月,燕王朱棣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谋反,史称“靖难之役”。

结果,朱棣从北京起兵,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杀到南京,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城投降。

没想到南京破城之日,皇宫突然起火,灰烬中仅发现有几具烧焦的,并且无法辨认的尸骸。

朱棣听宫内的太监们说,这些残骸就是皇帝朱允炆和马皇后,还有皇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棣也不知道哪具残骸是朱允炆,,就随便把一具烧焦的尸体认定为朱允炆。

朱棣即位后还允诺要以皇帝之礼安葬朱允炆,但只不过就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为他建立任何一个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是丧身火场吗?其实不然。

据《明史·恭闵帝纪》等史料中记载:

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诈云帝尸。

朋友们,我们仅从上文中一个“诈”字,就完全可以分析判断出,“朱允炆被火烧死”其实就是朱棣得位不正而遮人耳目的一个阴谋诡计。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朱允炆并没有被大火烧死,而是成功地逃出了南京城。

据史料记载:朱允炆是在大臣保护下,从宫内的密道逃出南京城的。

当时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

据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当皇帝之前,他爷爷明太祖朱元璋不放心,提醒他说:“你当了皇帝后,要当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

随后又给他留下一个包袱,并嘱咐他在危难之时打开,可以救他性命。

后来,果然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从北京一直杀到首都南京。

建文帝朱允文眼见守城无望,心中忽然想起爷爷当年交给他的那个保命包袱。

赶紧拿出来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四套僧侣衣服,还有佛家“度谍”和一把剃刀。

朱允炆这才恍然大悟,爷爷朱元璋真是用心良苦啊!

朱元璋留下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呢?佛家“度谍”又是什么呢?

原来,佛家“度谍”就是官府发给僧尼的证明文件,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是证明其合法僧尼身份的有效凭证。

而剃刀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不用多说了,自然是用来剃去头发用的。

朱允炆立刻和三个随从一起剃光头发,穿上僧衣,从宫内密道逃出南京城。

等到燕王朱棣杀进城内时,怎么也想不到这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毫无踪影。

而朱棣也视其为自己的大敌,死活也不肯给他修建一座陵墓,哪怕是一座空空的衣冠冢。

由于明成祖朱棣皇位来的是名不正、言不顺,而南京又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帝都,朱棣住在这里,心里总是缺乏安全感。

于是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当时叫做北平,因为北平也朱棣做藩王时的封地,那里的文武官员也都是自己亲自栽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温暖。

公元1409年,朱棣回到北京后,为自己挑选了皇陵地址,就在天寿山主峰南麓,为自己修建了皇陵,也就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陵“长陵”。

“长陵”是“明十三陵”之首,也是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风水最好的一块宝地。

而除了“长陵”之外,其余的皇陵位置,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

三、 明朝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公元1435年,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皇帝位,因为身边没有辅佐他的能臣,便重用了太监王振,并且十分信任他。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首领也先,率兵侵扰中原,太监王振便鼓动二十三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效仿自己的祖父朱棣,御驾亲征瓦刺,建功立业。

当朱祁镇行军至土木堡时,受到了瓦次军队的伏击。

朱祁镇和王振根本就不懂行军打仗,在他俩的错误判断和混乱的指挥下,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随军出征的文武百官也几乎全部战死,王振在乱军中被砍死,而朱祁镇则被瓦次军队抓去做了俘虏。

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与于谦等大臣,为了稳定大明局势,便拥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就是明代宗。

朱祁钰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贤任能,重用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于谦,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解了北京之围,一举击退瓦剌的入侵,也拯救大明王朝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瓦剌看到明朝又拥立新君朱祁钰后,认为再囚禁明英宗朱祁镇已毫无价值,而且还会增加明朝对自己的仇恨,于是就放回了朱祁镇。

可朱祁钰当皇帝时间一长,也尝到了甜头,便不愿将皇位还给哥哥朱祁镇。

兄弟之情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显得那么单薄无力,朱祁钰对待哥哥表现得十分冷漠。

接下来的朱祁钰,又开启了一番骚操作,做出来几件让人很不舒服的事:

首先是为哥哥朱祁镇准备的住所不是皇宫,而是将其软禁在南宫的几栋破房子里,并且一待就是七年。

朱祁钰不仅将南宫的宫门上锁,而且就连锁孔里都灌上铅水封死了,送来的食物仅能从门下的小洞里递进去。

不仅如此,朱祁钰还派锦衣卫对南宫四周严加监管,禁止任何人出入,隔绝了朱祁镇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甚至就连宫内外可以乘凉的大树,也全砍掉了。

接下来是废除现有的太子朱见深,贿赂内阁大臣,最终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

公元1457年,朱祁钰突然染上重病,卧床不起,明朝再次面临群龙无首的危机。

这时,总兵石亨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迎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称帝。

朱祁镇复位后,杀了当初拥立朱祁钰的于谦,又全面否定了朱祁钰的执政,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也再次被立为太子。

而病入膏肓的朱祁钰,则被废为郕王,一个月之后便凄凉离世。

朱祁镇心中记恨弟弟朱祁钰的所作所为,下令只按照亲王的规格礼葬朱祁钰,把他葬在北京的西山,没有葬入明朝的皇陵。

结语:

明朝十六位皇帝,十三座陵寝,表面上是建筑的多与少,其背后却可以反映出大明国策的调整和统治阶层内部权力的纷争。

“明十三陵”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也是规模最大的皇家墓葬群,在这其中也隐藏了的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幕悲剧。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5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a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财经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