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中国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相关资料图)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给出了上述判断。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作为“逆势而上”和“顺势而为”的重要抓手,会议要求:“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当下具体工作的突破口,会议要求:“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讲到方针和政策,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同时指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为此,“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同时,“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等等。
总之,扩大需求是重点。但这个扩大需求并非简单通过政府投资被动地完成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着力强化“主动性、内生性”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能够长期地良性循环下去。
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看,货币政策应当更多发挥积极作用。实际上,财政政策当然可以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它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往往是被动的,无论是对民间投资的拉动力,还是其所适宜的投资领域都存在较强制约。“内生性”经济增长要靠什么?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因为,只有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才会促使金融业相对较高的风险偏好,而相对较高的风险偏好才会对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构成更有力的支持。总而言之,只有实体经济创新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国家经济增长才会更多获得市场的力量,这其实才是“内生性”经济增长的核心要义。
所以,应对“三重压力”,货币政策既要精准,也要有力。这里的“精准”应当是指“重点发力”,而“有力”则应指“总量宽裕”。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