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山东淄博报道
【资料图】
“全国各地都在惦记我的工资。”一句网友的笑谈,形象地描述出当下各地文旅市场抢夺客源的现状。在这场“厮杀”中,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凭借烧烤“灵魂三件套”(小饼、烤炉加蘸料)杀出重围,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
3月初,一群大学生集体坐高铁去撸串的视频火爆全网,而他们的目的地正是——山东淄博。
此后的两个月里,这座三线城市凭借政府细致服务、商家诚信经营、市民实在好客,形成了游客自发推介、政府迅速反应、市民主动维护、网络高度曝光的城市营销良性闭环,让淄博烧烤热度不断。
疫情后第一个旅游超级黄金周——五一假期前,多个OTA平台均显示,淄博首次出现在热门高铁目的地、全国满房率前十城市榜单中,甚至直接拉动青岛、烟台等地的住宿和景区预订量。
创纪录的预订数据时刻提醒着淄博的城市管理者——这是一场硬仗。面对这场大考,他们的管理智慧和能力备受考验。
能否经受住考验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更关系淄博能否从“流量密码”中寻找到“城市长红”新机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上淄博街头,实地探访多个人气打卡地,深入采访淄博文旅、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部门,试图寻找答案。
火了,彻底火了
凌晨4点,淄博张店区一烧烤店老板驱车出发,目的地是市郊的鲜肉批发市场。自3月初,淄博烧烤爆火出圈后,店里食客每日排队,食材进货量成倍增加,为了保证货源品质,每天的进货时间也往前提了一点。赶上周末备货量大时,老板还得“托关系”才能买到更多新鲜牛羊肉。
来不及和肉商多寒暄,行色匆匆的老板们纷纷装车离去。回到店里,全员齐上阵,切肉穿串。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当地穿串师傅每串手工费从3角涨至6角,甚至更高,还急需临时工前来“客串”。
同样,作为淄博烧烤“灵魂三件套”的必备元素,小饼生产商一刻不得闲。位于“烧烤小饼镇”周村南郊镇的一家生产商5点准时开工,添设备、扩厂房,每天用掉五六吨面粉,产品仍然供不应求。
下午3时,不少烧烤店门前的马路就被排队等候的食客挤满。高峰期时,有人排队3个小时,却因店家肉炭售罄,抱憾离场。
随之,代排业务应运而生,在二手交易平台明码标价:0.5元每分钟。更有嗅觉敏锐的黄牛打起“烧烤号”的主意,一个号售价100元到200元。无奈之下,烧烤店老板不得不举着喇叭高喊:“我提前发号,不要买黄牛号,买了的找我来退钱。”
语毕,排队人群响起一阵叫好声。不少顾客为了打发时间,掏出手机刷起了短视频,在定位和算法的加持下,“淄博烧烤”相关段子直接霸屏。队伍旁,数十名网络主播正在开启“烧烤盛况”直播间。
截至4月25日,抖音话题“淄博烧烤”的视频总播放量为102.8亿次,话题“淄博”播放量112亿次。小红书上“淄博烧烤”笔记已经超过96万条。微博上,两个月内淄博也霸榜了18次。
淄博烧烤,彻底火了。
这个“五一”不一样
多年来,位处山东中部的淄博是省内的交通中转站。作为传统型工业城市,淄博对于很多山东人来说,都不是旅游目的地的首选,更别提专程来淄博“城市游”。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时,遇到的几位济南、烟台市民均称,自己也是第一次到淄博。而多位淄博本地人对于家乡“网红旅游城市”的评价,也略显羞涩,连忙摆手说“其实也没啥,没有那么好”。
就连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严旭也没想到。一个月前,他还专程带着30多位淄博文旅人赶赴东营“市外抢客”。一个月后,他却开始为 “进淄赶烤”的游客太多而“发愁”。
“这个五一假期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不一样。”严旭对《中国经济周刊》说,通过数据分析可见,3—4月游客目的较为单一,主要为烧烤而来,“90后”和“00后”的游客比例高达73.7%,大多只停留1~2天,甚至当天往返。而五一假期的游客多以家庭出游为主,老人小孩比例更高,这对淄博的接待能力、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5天假期也让“淄博烧烤”产生更多溢出效应。客留时长增加,可直接拉动当地景区、博物馆、商圈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含酒店、景点门票)同比增长超2000%。在淄博的强势引流下,山东成为今年五一热门的长线游目的地之一,原本就是热门目的地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旅游城市,旺上加旺。
“很多家庭将淄博设为首站,随后也会到其他城市和景区游玩,来一场山东游。这对我们全省的旅游建设来说,都是考验。”严旭说。
全市备 “考”
在五一假期的众多考验中,住宿问题首当其冲。
“我们通过统计全市的星级酒店和民宿,粗略计算出,淄博市区共有6万多个床位,和目前计划五一到淄博的12万人游客数量,有一定差距。”严旭坦言,这12万人的统计还不包括“说走就走”的临时出行、自驾游等无法提前掌握的情况。
为了给游客做好服务保障,淄博各部门都在发力。
为了稳定住宿价格,4月22日,淄博市发改委和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自4月23日起,将在全市范围内对宾馆酒店客房价格实行涨价幅度控制措施。客房按3月1日至31日平均实际成交价格(包含线上、线下所有实际交易结算金额),上浮超过50%的,按哄抬价格行为予以查处。
对于景区和人流可能过于集中的地区,严旭表示,将会采取预约、刷身份证入场、分流等措施,保障假期游客的出行安全。
而为了保证五一假期淄博的旅游体验,当地各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和巡逻力度。
治安方面,淄博市公安局摸排梳理全市593家较大规模的夜市、烧烤摊、大排档。设置流动110处警车组,发生警情时实现就近快速处置。每日出动1000余名警力,确保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巡防警力全覆盖。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淄博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烧烤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为期8个月的集中整治。
一位正在陶琉大观园值班的监管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目前,全市相关部门都在全力备“战”五一,即使周末和假期也不空岗。“你们放心玩,遇到问题随时找我们。”
记者注意到,当日正值周末,但在街头巷尾、市场、博物馆和烧烤店等地区,都出现了大量值班巡逻的公安、警察、保安、志愿者、监管员和社区服务人员等,一位志愿者对记者透露,早在4月中下旬,所有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已经停休,全员“备战”,迎接五一。
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营销
公开资料显示,淄博去年的常住人口为470.6万人,而3月,该城市接待了超过480万名外地游客。记者翻阅离淄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消费记录可见,人均花费约为300~400元。按照每人每天消费350元,停留两天估算,3月外地游客给淄博带来旅游收入33.6亿元。
“这肯定会影响到本地人生活,尤其像八大局附近的老年人,他们原来可以在家门口买菜,现在要去远点的地方了。对此,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感谢他们的付出,更感谢市民的谅解。”严旭对记者说。
4月20日,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媒体发布了《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倡议让利于客,倡议让路于客,倡议让景于客。更用大篇幅来感谢市民。其中写道:“最是一城好风景,半缘烟火半缘君。烧烤出圈,美在‘淄’味,更美在淄博人。”
在感谢信的最后,还附上了一个二维码,市民遇到任何问题,可以“码上说”,政府承诺“马上办”。
当被问到,会不会觉得游客多,生活被打扰?一位“80后”淄博妈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游客多能带动经济发展,淄博更好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即使为了孩子考虑,咱也得抓住这次好机会。”
更多淄博人用行动表态。他们有人给游客让桌,自己蹲地上吃烧烤;有司机主动给外地车让道;有人开私家车免费接送旅客往返火车站;还有餐馆老板为了让客人多尝几道特色菜,推出小份菜,“坐地降价”……不少淄博网友笑称,本地人过得很“卑微”,生怕坏了淄博的名声。
在众多淄博相关短视频的下面,一条留言被点赞最多——我看到了一座城市拼命抓住发展机会,很励志。
一位资深旅游从业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淄博走红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营销。从当地政府、市民到游客,各类人群都在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城市推介员。同时,网络和社交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运营,让人人都是发现者和传播者,尤其通过短视频,更加直观地将烧烤气氛的火热、市民好客的烟火气、政府服务的迅速反应等表达传递,让淄博烧烤产生了裂变式传播效果。
淄博 “稀罕”年轻人
对于淄博烧烤最初走红的起源,有一个流传最广的暖心故事。去年5月,山东大学12000多名学生来淄博隔离,其中近8000人被分配到临淄区。当地政府给学生们精心安排食宿,餐食更是变着花样地送。
送别前最后一餐,区政府竟然给学生们安排上了淄博烧烤,并约定来年春暖花开,欢迎大家带上朋友再来做客。于是才有了今年3月,大批大学生坐高铁跨城吃烧烤的热搜。
其实,淄博对年轻人的“稀罕”不仅在一顿烧烤上。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当时在学生离开时,淄博政府不仅送上了骨瓷保温杯当伴手礼,还在“离别礼物”中塞上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本“淄博人才金政50条”;一张可享受部分景区、公交优惠的淄博旅游年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淄博走访期间,分别在青年驿站、博物馆电子屏、景区服务台等明显处,发现了淄博人才引进的相关资料和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淄博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陶琉名城、聊斋故里、工业名城、全域公园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这些城市名片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N件套,希望大家能来到淄博,爱上淄博,留在淄博。”4月8日,淄博文旅局局长宋爱香在烧烤专列上推荐当地文旅资源时,也时刻不忘留住这群年轻人。
留人背后有深意。年轻人不仅代表活力,更是淄博产业转型的人才之源。
2022年8月,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在全市企业家座谈会上特别提到,人才是创新之源。要从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人才延揽和培养,敢于投入、舍得投入,用足用好“人才金政50条”,综合运用股权激励、绩效工资、岗位晋升、人文关怀等手段感召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不仅喊话企业,马晓磊还主动出击营销城市,向大学生“种草”淄博。3月12日,淄博在北京开展引才活动时,他向北大、清华学子发出诚挚邀约。参与活动的清华北大学生只需要购买往返淄博的车票,其他吃住以及游玩等费用均由政府出资。
游玩是吸引人才的契机,真金白银才是留住人才的诚意。
记者了解到,目前淄博针对青年人才推出“淄博人才金政50条”“人才技能兴淄26条”等5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制定中专(中级工)人才支持、“中间人才”评价支持、“双落户”等创新性政策。综合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上,淄博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青年人才分别发放6万元、20万元、30万元、60万元补贴,普惠性支持标准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
目前,全国各地无论对于游客还是人才,均开启了“抢夺大战”,淄博能否用“一把串留住一批人”,从而带动一座城,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均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璇拍摄)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