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什么叫“科学管理市场预期”?这个“科学”是如何体现的?市场人士、尤其是资本市场投资者是否明白无误地体会到了?其实,中国金融市场预期管理一直是个短板,而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央行,我们对货币政策的解释、对市场预期的干预实在显得不够,尤其是对汇率说得多,对股市说得少;对贷款说得多,对债市说得少。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上,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时,给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结论。应当说,货币政策作为最灵活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其最重要的特征应当是“时时检讨,发现不足,尽快调整”。更重要的是:央行必须多说话,必须对“市场预期健康”负责,必须对国家资本充足负责。应当承认,过去我们在这两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不够科学,至少不符合社会心理调试的要求。
从资本市场过去一年的走势看,低利率政策并未带给市场充足的资本(长期资金),并未带给市场以足够的投资信心。给人的印象是:除非市场出现急剧波动,央行对资本市场的关心不够。这是否正常?我们说,货币政策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把短端政策传导给长端,而短端货币市场调节只是手段,目标应当是长端资本市场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绝不能漠视资本市场,而应当将其视为货币政策调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这就要求央行更加努力地加大货币政策力度,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精准有力”。什么是精准有力?我认为,精准有力应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精准——通过结构性政策支持经济重点,其二是有力——总量要让广袤的土地保持足够的水分。这实际是希望央行在扩大内需方面做足文章。
令人欣慰的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这次会议上提到: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这个表述很重要,因为长期资本才是制造业、尤其是创新企业最需要的资金品类。但过去,我们更多是要求商业银行投放长期贷款,而并未从包括央行在内的、金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上去寻找和解决问题。
所以,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造业、创新企业所需长期资本的问题,这不仅对中国金融不断走向高质量,而且对支持国家高质量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高质量的金融还需要另一个要件:强化市场主体信心。从客观规律出发,培育高质量的长期金融,对市场主体的信心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市场主体的信心强化,对长期金融的培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所谓:有信心才有长期投资,要有长期投资也必须有足够多的长期资本。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资本市场 长期资本 中国经济周刊 科学管理
责任编辑: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