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中国航天开启新征程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航空航天是大国制造、高精尖领域的代表行业。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地创造新历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以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为代表的航天成果,作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为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征程、明确了目标规划,也为新时代航天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新任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正在以新的伟大奋斗开启新征程。

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人民视觉

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于2023年进入中国空间站

回望中国航天的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设可谓是“高光时刻”。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30日,3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相拥问候,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再次刷新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组成最为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神舟十五号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后,中国“天宫”升级扩容成“三室三厅”最全配置,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组成。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探索进步,也在世界航天领域树立起了崭新标杆。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共同遴选的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相关载荷将于明年开始陆续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

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也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运载火箭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使我国具备更为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

12月15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至此,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仅在一年期内,就圆满完成了15次发射任务,刷新了型号年度发射次数的新纪录,创造了国内单一运载型号年度发射量的里程碑。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450次发射,取得连续120次发射成功新的历史纪录,年发射次数和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前列。

2022年11月1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航天科技成果逐步走向民用市场

空间科学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最先进的领域。如今,中国航天已经汇成一股强劲的科技力量,为大众生活贡献智慧。

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加速构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了以亚太、中星、天通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通信卫星体系,以风云、资源、海洋、环境减灾、高分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遥感卫星体系,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交通运输、农林牧渔、应急救灾等领域。

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投入运营的高通量卫星通信容量超过我国之前在轨通信卫星容量总和。导航卫星为世界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为超过700万道路运营车辆、4万艘海洋渔船提供保障服务。我国建成了0.5米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风云气象卫星提供天气预报精准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月4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放眼赛场内外,一系列来自中国航天自主研发的科技及产品赋能北京冬奥,为其持续贡献力量和动力,更为奥林匹克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从地面舞台、火炬、指挥监控、通信系统、地面显示系统等11个大项目,到两个机器人在水下完成了火炬交接传火,完成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机器人与机器人在水下进行的火炬传递仪式,团队以航天系统工程思路及理念,全力以赴保证了冬奥专项工程各项目顺利完成,展现了中国航天力量,呈现了中国航天精彩。

在人们的身边,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发展也在不断加强。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介绍,目前共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广东珠海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展示了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先进科技成果,它们已逐步走向民用市场,在医疗设备、城市管理、先进制造、导航定位等多个领域实现应用,赋能诸多行业。大型无人运输机完成国内试点航线首飞,国内首套氢液化工厂投入商业化运营,高性能膜材料、工业“三废”处理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航天科技成果已经成功推动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和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智慧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4期)

2022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关键词: 中国航天 载人航天 运载火箭 中国空间站 航天科技

责任编辑:Rex_26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a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财经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