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相关资料图)
人们终于看到了欧元区大幅加息。当地时间9月8日,欧洲央行管委会决定加息75个基点,这使得三项主要利率中的再融资利率升至1.25%,边际贷款利率升至1.50%,存款利率升至0.75%。有人担心欧元区如此猛烈的加息会导致欧元区经济受到进一步抑制,这当然不是杞人忧天,但现在的时局之下,应当如何权衡利弊?
大家可以看到,美元加息+俄乌冲突=金融资本流出欧洲。过去一段时间,这件事已经发生,证据是欧元兑美元汇率不断贬值。历史地看,自欧元诞生之日起,科索沃战争使得欧元兑美元汇率从开盘时的1.10附近,一路下跌至0.82附近,此后回升,美国金融危机使欧元兑美元汇率创下1.60的历史最高值(2008年7月),而后在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下,欧元兑美元一路贬值,但一般不会跌破1.03。但是,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元兑美元汇率经历短暂上冲,再从1.20附近一路贬值,8月22日跌破1,而后则在1附近反复挣扎,9月6日报收于0.99。
欧元汇率的表现应当是欧洲央行大幅加息的主要考量。第一,在俄乌冲突有可能长期化的背景下,如果任由美元强势,势必使欧元市场信心受到摧残;第二,俄乌冲突已经逼迫欧洲能源进口成本大增,整个欧元区物价未来甚至有可能超越10%,如果此时任由欧元继续贬值下去,那势必发生残酷的恶性循环:欧元贬值幅度越大,进口成本越高,物价越涨;物价越涨,投资消费越弱,经济越差,欧元则会承受更大的贬值压力。
但是,大幅加息会否压低欧元区物价压力?这时我们需要看到:第一,美元升值贬值通常反映在美元指数的涨跌上,而美元指数构成中,欧元占比57.6%。这就是说,欧元和美元比值中存在较大的负相关关系,即欧元贬值意味着美元升值,欧元升值意味着美元贬值。第二,由于美元是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的最重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所以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比如原油,美元指数上涨则原油价格下跌,美元指数下跌则原油价格上涨。
正因如此,欧元和美元之间实际存在“死循环效应”:欧元升值则美元指数下跌,美元指数下跌则推高原油价格。这意味着,欧元升值压低进口商品成本的努力,很可能被美元指数下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对冲掉。换句话说,不管欧元区怎样加息,也不管欧元升值多少,恐怕都无法有效抑制欧元区进口商品成本的上涨。
就没有解决方案?有。第一,尽快结束欧洲土地上的战争,让一切归于正常;第二,欧元区不仅需要大幅提高进口商品欧元结算,而且要设法摆脱美元计价折算欧元的过程,强化欧元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问题是:欧元区有这个胆量吗?实际上,美国通过北约已经掐住了欧元的命门,尤其是美国通过北约东扩挑起俄乌冲突之后。欧元区国家基于军事同盟被迫支援乌克兰,从而强化俄乌冲突。这对欧元区恐怕又是一个“死循环效应”:不得不加剧俄乌冲突,而俄乌冲突越剧烈,欧元区经济越弱。
所以,如果确信欧元是美元霸权的劲敌,那我们就该明白:与其说美国试图通过俄乌冲突消耗俄罗斯,不如说是在消耗欧元区,至少二者兼而有之。这一点,欧洲人恐怕不是看不明白,而是骑虎难下。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