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如果中国坚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我们就不该过度在意美联储加息带给中国的所谓“冲击”。
从历史和经济规律出发:第一,美元大幅加息而人民币小幅降息的过程,实际突显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第二,中国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自主,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未来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还有一条重要的基本规律是:美国利率走高,中国利率走低,的确会导致一些国际资本流出中国,但这类资本大都属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空转套利”的资本,属于“热钱”范畴,而偏好于实业、股权投资收益的资本恰恰相反,它们更喜欢低利率的货币环境。所以,需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的中国,不该过于在意套利热钱对中国市场的热衷于否,而更应坚持吸收优质而稀缺的股权资本、实业资本。
还有一条基本的规律是:中国只有办好自己的事,世界才离不开中国;只有世界离不开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才会自然而然。如何办好自己的事?把精力集中到国内,构建好国内大循环。将这样一条基本的规律置于中国货币政策,那就应当是:让货币政策更加关注国内需求,并以充盈的国内需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国际市场上,套利热钱多,实业资本少。所以,在美联储不断大幅加息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套利热钱流出,这对人民币构成一定的贬值压力。但我们如何破解这样的贬值压力?最近我们看到,中国央行加大了境外市场上的人民币流动性回笼力度。比如,5月23日在香港成功发行了两期人民币央行票据(3个月期100亿元,1年期150亿元);而在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的前夕,6月15日,财政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2022年首期人民币国债,总额75亿元(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各25亿元),同时宣布今年全年,财政部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总共发行230亿元的人民币国债;不仅如此,香港金管局还发出通知:中国央行还将在港继续发行人民币央票。
中国央行和财政部的行动大大抑制了人民币贬值预期。事实是: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之后,人民币离岸汇率一度升值近800个基点。实际上,从2021年5月开始,美元指数从90附近一路升至105附近,而同期人民币也从6.3附近贬值到6.7附近,整个过程相对平静。
值得欣慰的是:在美联储大幅加息、基准利率即将升值1.5到1.75的预期之下,5月23日中国央行在港两期人民币票据发行,其中标利率为2.49%和2.80%,认购投标总量接近580亿元,约为发行量的2.3倍。这当然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美联储大幅加息预期明显,但A股市场却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北向资金,这是否预示着未来A股市场,可以走出独立行情?值得期待。
可见,中国当下的利率环境有利于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相对较低的利率可以促进国内大循环,而人民币相对适度的贬值则有利于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尤其是在这样的利率环境里,可以推动中国股权资本的充沛,并给高质量发展创造不可或缺的资本机会。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 相互促进 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