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瑞峰 编译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正在开发一项硬件订阅服务,类似于目前的iCloud存储空间,该服务将允许用户“订阅”iPhone或其他苹果设备。这就好比是租一部iPhone而不是买一部。
(截图来源:MacRumors)
用户可以按月付费,并在订阅期间使用设备。对于那些资金不太充足的消费者来说,这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据称,订阅iPhone与订阅iCloud或AppleMusic“差不多”,用户可使用自己的Apple ID和AppStore账号订阅硬件。
据悉,iPhone 已经是苹果最大的销售来源,在2021年创造了近 1920 亿美元的收入,占公司营收的一半以上。彭博社称,苹果采用类似于汽车租赁计划的硬件订阅服务,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它可以帮助苹果创造更多的收入,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花数千美元购买新设备。
与常见的分期付款计划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苹果收取的月费可能并不固定(取决于客户最终选择的设备型号),不是简单将该设备价格分成 12 个月或 24 个月后的数额。而且,当新的硬件上市时,参与该计划的客户还可以以旧换新。
与之前仅限于iPhone的“年年焕新”计划相比,该订阅服务或将覆盖苹果所有的硬件产品。
iPhone的“年年焕新”计划
苹果公司内部已经就硬件订阅计划与Apple One和Apple Care等服务捆绑进行了讨论。苹果在2020年推出了Apple One,让用户以较低的月费订阅包括TV+、Arcade、Music、Fitness+和iCloud存储在内的多项服务。
彭博社称,这项计划对苹果有明显的好处。这将增加用户黏性,使那些希望定期升级手机的消费者更牢固地融入苹果的生态系统,而不会转投安卓阵营。而且可以鼓励那些不太经常升级的人更频繁地升级。此外,公司的营收将变得更加可预测。
更重要的是,它还将提高利润。
随着iPhone的创新步伐放缓,消费者的购机频率也在下降。据苹果公司自己评估,如今人们平均每三年才更换一次智能手机。但在iPhone推出的早期,手机的替换周期只有两年。
彭博社指出,苹果通过提高价格、增加Apple Music、TV+和Fitness+等订阅服务,以及加速iCloud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硬件购买频率下降的影响。但它仍然没有让消费者像过去那样定期购买新款iPhone。随着手机均价持续走高,一些投资者担心苹果还能把价格提高多少,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挤压消费者收入的情况下。
从购买手机的角度来看,苹果现有的分期付款计划通常为两年。比如,一部999美元的iPhone 13 Pro的月供为41.62美元,持续24个月。
但是,用户平均持有iPhone的周期是3年,苹果就只能在其中两年里获得硬件收入。
订阅模式可以让消费者更有规律地更新手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以6年为一个周期,平均每个消费者购买了两台iPhone,如果是订阅模式,他们可能至少会购买三部。
以此带来的额外收入可以降低月供,在让利于消费者的同时,产生更多的利润。据分析公司TechInsights Inc.的材料清单估计,苹果iPhone 13 Pro的毛利率约为43%。将毛利率降低8个百分点,苹果仍能获得更多的绝对利润,因为2997美元(3部iPhone的价格)的35%比1998美元(2部iPhone的价格)的43%还多。
更重要的是,由于消费者可能必须在每次升级时归还他们的旧设备,苹果将能够回收或翻新旧设备进行转售。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可以提升iPhone的利润率:苹果网站上出售的官翻版iPhone 11 Pro的售价只比原来的售价低22%。而且,回收旧设备也将提升苹果公司的环保信誉。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从消费者那里获取额外利润的精明方式,尤其是在即将推出的新一代iPhone可能只有微小改进的情况下。目前,受益于对5G设备的需求,用户升级iPhone的速度也在加快,但这种趋势不太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据悉,苹果公司已经为这个项目筹备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最近被搁置了,原因可能是为了更快地推出Apple Pay 的“先买后付”的服务。知情人士说,尽管如此,这项订阅服务预计仍将在2022年底推出,但也可能会推迟到2023年或最终被取消。
华尔街的一些人士此前曾敦促苹果转向订阅模式。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的分析师托尼·萨克纳吉(Toni Sacconaghi)在2016年提出了硬件订阅的想法,当时他说,这可以帮助苹果实现1万亿美元的市场估值。
虽然苹果当时没有采纳这种方式,但是该公司的市值如今也达到了2.84万亿美元。
近日,萨克纳吉在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很难想出一件比iPhone更常用的东西。
与每天喝星巴克咖啡或长期订阅《纽约时报》相比,租赁iPhone很便宜。
据悉,苹果并不是第一家推出硬件订阅服务的公司。谷歌也在其Chromebook笔记本电脑上尝试了类似的方法,目标人群是企业客户。
编译自彭博社、MacRumors
责编:郭霁瑶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中国经济周刊 万亿美元 分期付款 的情况下 尤其是在
责任编辑: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