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监管持续加码。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与以往政策有所不同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此次通知提出了不少细致且严格的规定,通知下发后即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响。
截至8月31日,腾讯、网易、盛趣游戏、米哈游等多家游戏企业已对此回应,表示将基于主管部门的最新规定,严格遵守,积极落实“人证对应”等要求。
最受关注的无疑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服务时间。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将游戏时间缩减为一个小时,且局限于极为有限的时间节点,通知要求可谓严厉。如果政策执行到位,网络游戏给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基本就得以消除,这方面的道理很简单,沉迷游戏需要积累大量的时间,而一旦时间被大幅缩减,游戏的乐趣也就会大打折扣,用户逐渐疏远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政策如此严厉,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不过,事后对此做一些解读也并不困难,政策持续加码的逻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或在于,过去的一系列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客观上说也很难评估。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策执行的部分细节掌握在游戏企业方面,作为利益相关方,企业能否执行到位,显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今统一规定游戏时间,就意味着游戏企业有了一套明确的规则,没有敷衍的空间,政策显然更具操作性。
当然,政策能否执行到位,还得看企业能否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日常监管也将扮演重要角色。通知要求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而对于监管责任,通知要求,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考虑到上述政策的刚性,企业的违规成本大幅提升,相信接下来企业能够做好自身工作。
问题在于,游戏的产业链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企业—用户这两个层面,中间有很多灰色地带一直若隐若现。比如就游戏实名制,在执行层面就有不小的问题。
南都此前报道提到,未成年人在二手闲置交易平台上购买实名认证游戏账号,借此绕开游戏防沉迷系统。而近期部分网友反映,有未成年人通过各类租号平台或网店租赁游戏账号绕过时段限制,突破防沉迷系统超时游戏。
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在网上仍能租到游戏账号。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还有人想方设法突破监管,这肯定不是一时的现象,接下来会不会出现新的模式,产业链会不会出现新的“黄牛”现象,无疑还需要观察。
类似的漏洞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相信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不过,正如很多网友所担忧的那样,一旦网络游戏受到严格监管,其他模式的游戏,比如单机游戏,会不会成为未成年人新的选择?防游戏沉迷注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政策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表示,迫切需要家长加强监护督促,学校加强教育引导。
本质上说,防未成年人游戏沉迷关键要做好责任分配,监管再严厉,如果没有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配合,也很难取得成效。无论监管政策如何变迁,各方做好分内之事,从企业到家长,再到学校,先要尽到自身责任,唯有如此,监管才能产生化学反应,预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