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韩轩 方非
一个个飞旋的舞步,一张张年轻的面庞,8月16日晚,北展剧场里近40个作品轮番登场。随着综合汇报演出《桃李熠熠》的上演,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终评暨现场展示活动落下帷幕。
本届“桃李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北京舞蹈学院共同承办。在为期7天的时间里,20个场次的演出为北京观众带来250个通过初选的节目,累计吸引现场观众2万余人,线上浏览量1200万次。
(资料图片)
“通过展演,我们看到新一代舞者在舞蹈教育体系中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很多学生带给我们惊喜,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表演修养上都呈现出非常高的水平。”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说:“相信‘桃李杯’涌现的人才,对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对北京‘演艺之都’的建设都将起到推动作用。”据悉,本届“桃李杯”收官后,还将于今年年底举办国际标准舞、音乐剧及街舞专场邀请展演及优秀项目专场汇报演出。本届“桃李杯”优秀作品全国巡演也将于明年上半年启动。
“桃李杯”一向是出新人的舞台,在本届展示活动中,一大批技艺高超、个性鲜明的年轻舞者登台,展现了舞蹈学子们青春昂扬的精神风貌与热烈真诚的艺术激情。
现代舞舞者吴宇彤:排作品从不为耍酷
现代舞是本届“桃李杯”新增设的组别,可普通观众想起现代舞,难免觉得艰涩难懂,当本届“桃李杯”选手、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现代舞系学生吴宇彤听到这个话题,竟也使劲点了点头:“我也有过这种感受,有时候别人都说我跳得真好真酷,但我自己在想,我这是跳什么呢?”
吴宇彤是00后中典型的“社牛”,俏皮,开朗,无所畏惧。她高中就读于人大附中,从小学习舞蹈的她一直学跳的是偏传统的古典舞和民间舞。“高中有一天我接触到现代舞,发现它是一个自由的舞种,可以让我永远处于开放的状态,永远给自己和观众新的刺激。”于是,吴宇彤决定“就要干这个”,“高考一年考不上,那就考两年!”没想到经过刻苦学习,她顺利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但她偏偏开玩笑说自己“撞了大运”。
学习现代舞后,吴宇彤也要直面观众的不理解。“现代舞并不是只耍酷,不是拿捏一个三分薄凉、七分冷淡的眼神,重要的是交流。”她拿自己在“桃李杯”上表演的《你的名字》举例。作品开始时,她一直在地上不停地书写,写自己的名字,写一串电话号码,“因为这个作品想说的主题是遗忘。”吴宇彤说,现代舞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对话和交流,指导老师给一个“命题”,比如表达快乐或不快乐,她就用身体语言编创一小段动作,跳给老师看,老师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新的命题,在无数次这样的一来一回中,作品就诞生了。
演绎《你的名字》时,吴宇彤的内心也在变化。“原来我是那种典型的中二少年,我可以接受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怎么可能接受遗忘呢?”但作品呈现之后,她发现自己可以接受遗忘,接受在人群中成为默默无闻的存在。正是舞蹈,让她获得了新的人生体验。
“现代舞就是这样,它并不是表达一个确定的东西,而是借鉴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可能你觉得看不懂,但有了自己的理解就会觉得有趣。经过这样彼此的交流,大家的思想境界可能都有提升,这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吴宇彤说。
古典舞舞者王大山:《长安三万里》成“神助攻”
中国古典舞组别中,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学生王大山的表现让人觉得非常惊艳。就在今年4月份,他刚刚作为舞蹈作品《归义》的领舞,征战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的评奖。
这一次他带来的作品是《鸟鸣涧》,来源于一同名诗,演绎的却是诗人王维人生的喜怒哀乐。饰演王维,成为王大山这位22岁的小伙子遇到的最难的角色之一。“难的不是技巧动作,最难的是如何揣摩一个人的内心,让我的表演完全进入他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在作品中,“王维”做了一场梦,梦中当了官,也遇到了挫折,经受了打压,梦醒后,他释然了,不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自由地享受人生。王大山坦言,他在很长时间里难以投入,很难体会古代人的心态。这种包含中国哲学韵味的“黄粱一梦”情节,确实难以参透。
为了揣摩王维遭遇困境的感受,王大山试着代入自己的求学感受:考学的压力、训练的压力,每天早上从8点起床到晚上9点都要练功的压力,无数次枯燥的、重复的、甚至痛苦的训练,多多少少还有伤痛在身上。只是代入自己的经历,他觉得还不够,他又看了很多关于王维的故事片,了解他的人生,还看了很多表现唐代文学家的舞台作品,比如濮存昕主演的话剧《李白》,从中寻找唐代人的感觉。
让王大山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不久前上映的《长安三万里》也成为他的“神助攻”。“我看了这个电影特别有感触,想象自己是电影中的王维,就能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王大山说,电影中的王维不像李白是一个狂放的人,“他特别平静,活得自在又自洽。”而这,刚好是《鸟鸣涧》中塑造的享受人生的王维形象。
“作为一个舞蹈演员,不能只会演一个角色,而是演什么像什么。”王大山总想起濮存昕饰演的李白,“看他的话剧,让人想不到那是濮存昕老师,反而就是李白!我以后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希望也能让别人觉得,我就是剧中的这个人,而不是王大山。”
群舞舞者白玛央宗:向民间学习原生态风格
隆重华丽的藏族服装,典雅端庄的银白头饰,整齐优美的庆典舞步,在群舞组别中,西藏大学带来的作品《甲谐·古韵》韵味十足,成为本届展演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甲谐·古韵》讲述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呈现了藏族同胞在迎接文成公主时举办的盛大歌舞。这个节目带来的并非大众印象里常见的藏族歌舞,相反,西藏大学教师格桑旦增希望学生们忘掉学院派的藏族舞蹈,回归民间,呈现原生态的藏族风格。而这也成为年轻的舞蹈学子们最大的考验。
“我们之前学习的藏族舞,姿态是往下压,因为老师说我们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身体要往下走。”参与这一舞蹈的西藏大学学生白玛央宗说,但在《甲谐·古韵》中,身体姿态要向上“拔”,目的是呈现古代端庄的女生体态。对于这些学院派的专业舞者来说,这一改变是颠覆性的,让他们摆对手脚的位置容易,寻找到原生态藏族舞蹈中的“寸劲儿”很难。在一年的时间里,白玛央宗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戴着三四斤重的头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重新学习,“就像先学爬,再学走,再到跑跳一样,全都重来。”
有一次,学校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出去采风,偶遇一位民间老艺人。“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行动也不方便,老师特意去求了他,希望他给我们讲解。”白玛央宗回忆,这次讲解大概持续了一个小时,“内容太精华了,从造型是什么样子,到为什么是这个造型,再到传说中这个造型的意义,老艺人讲了很多古老的事情,我们受益匪浅。”
最终的舞台上,男孩子们热闹起舞,女孩子们则穿上了隆重的服饰,伴随着带有古韵的藏族音乐翩翩起舞,庆祝文成公主的到来。“在我们藏族的传统里,迎接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把最隆重的服饰穿出来。”格桑旦增说,作为专业艺术工作者,通过参加本届“桃李杯”,能把藏族原汁原味的舞蹈和艺术遗产展现给观众,他非常开心。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