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部电位:(1)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2、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资料图)
3、 (2)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
4、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5、 (3)特点: ①等级性。
6、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7、 ②可以总和。
8、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9、 ③电紧张扩布。
10、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
11、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12、动作电位:(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13、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14、 (2)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15、(主要是Na+ -K+泵的转运)。
16、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17、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18、 (3)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19、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20、 (4)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21、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22、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23、 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24、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5、②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26、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 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是离子分布的浓度。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