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都芃
“銤”,是化学元素“锇”的旧译,这是热爱化学的父亲为您取的名字。“工程物理是为国家研究核工程的,中国要是没有核,就要被人家欺负。”父亲对您说的这一句话,让您与核工程结下不解之缘。
刚工作不久的您,第一次听到“快堆”的概念时就被迷住了。总有待遇条件更好的单位向您伸出橄榄枝,但您总是淡淡地回应:“快堆,我放不下。”
快堆研制的历程波澜起伏。1970年,您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几十年过去,当天的场景您仍然历历在目,“我忘不了那一天,6月29日,夜里11点多,恰好轮到我是值班组长。快堆装置实现了临界,当时,我和大家一起鼓掌庆祝,场面激动人心。”然而,这次突破后不久,我国快堆研究一度陷入停滞。1971年,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研发队伍从北京搬迁到“三线”。很多人纷纷选择离开,但您决定跟着队伍在大山深处扎下根来。
坚守换来了转机。1986年,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支持下,快堆项目开始预研。1995年12月,中国实验快堆被批准立项。2000年5月,核岛浇灌第一罐混凝土,中国首座实验快堆拉开建设序幕。2010年7月21日,中国实验快堆实现临界,次年并网发电,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紧随其后的还有示范快堆和商业快堆。2017年12月29日,中核集团示范快堆工程土建开工,我国快堆发展进入快车道。
择一事、终一生,您在快堆领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将一生都献给了快堆。虽然您已离开我们,但您热爱的快堆事业正在飞速发展,您的精神也将激励我们不断向前,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