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后,商业银行乐于向市场讲述“大零售”转型的故事。但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已重新平衡零售银行、公司银行的关系,并开始调整方向。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银行资产端进一步增大贷款投放。企业贷款占比在经历了数年的下降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企业贷款占比开始出现反弹。
根据央行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0.81万亿元,同比多增2.61万亿元。
若从利润看,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行的对公成绩单显得颇为落寞,公司银行业务利润增速均出现负增长。其中,只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超过40%,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更是低至20%以下。
一方面,对公业务利润增长整体呈现“萎靡”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疫情背景下“六稳”“六保”的政策要求,银行业对公贷款规模逆势增长,其中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未来,中小企业与制造业依然是信贷支持的重点。
“央企、大型民企的贷款、发债,股份行还是做不进去。”一位国有银行总行人士坦言。国有银行传统上对公业务更为强大,零售转型是提高零售业务占比,股份行零售转型不应以规模扩大为目标,而应是结构调整。从总体发展上看,更应该提高对公业务能力。
股份行对此也有清醒意识。一位华南股份行总行人士表示,这两年该行也在反思,过于激进的零售转型策略,短期内确实能提高发卡量、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但长期来看增长仍是乏力。对公业务是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端来源,银行不太可能完全依靠委外获得“好资产”。
对公贷款逆势增长
2020年1-9月,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占比近65%,居民贷款新增规模首次降到40%以下。
根据央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统计,截至2020年9月,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84773.37亿元,同比减少14452.77亿元,减幅8.89%。居民新增贷款6.1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7.68%,大幅低于去年末44.21%的新增规模占比。
与之相比,2020年1-9月,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0.5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近65%,大幅超过去年56.17%的比重。
一方面,上半年银行的对公业务利润增长整体呈现“萎靡”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疫情背景下“六稳”“六保”的政策要求,银行业对公贷款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根据21金融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中,31家银行的公司贷款规模占比超过50%。其中,江阴银行占比最高,达87.67%;21家银行的公司贷款规模增速为两位数,其中,南京银行增速最快,达19.26%。
从规模上看,六大国有行对公贷款规模超40万亿,9家上市股份行对公贷款规模15.4万亿,21家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对公贷款规模合计5.1万亿。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对公贷款规模最大,达10.77万亿元,对公贷款体量首次超10万亿。其次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对公贷款规模分别为8.66万亿元、8.07万亿元、7.86万亿元。
股份行中,除浙商银行外,其他股份行对公贷款规模均超1万亿元。其中,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4家股份行对公贷款规模超2万亿元,分别为22847.2亿元、21409.64亿元、20709.78亿元、20890.17亿元。
从新增上看,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的新增对公贷款规模最大,为1.11万亿元,增速也最快,为15.94%。其次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新增对公贷款规模分别为8191.42亿元、7620.71亿元、6698.67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8.2%、10.74%、8.39%。
股份行中,除浙商银行新增仅635.5亿元外,其他股份行的新增对公贷款规模均超1000亿元。其中,浦发银行新增对公贷款2593.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9%,增幅与增速在股份行中均为最高。
资产质量承压
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公贷款的投放力度,但对公业务资产质量仍面临极大压力。
根据21金融研究院梳理,36家上市银行中,22家银行披露了公司贷款不良率,其中10家银行不良率上升,9家银行不良率超过2%。
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贷款率2.04%,较上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建设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最高,截至6月末,建行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不良率为2.47%,与上年末持平。
股份行中,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贷款率2.71%,较上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是已披露数据中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最高的上市银行。
从行业分布上看,不良贷款在行业间也分化严重。以建行和招行为例,建行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规模达1.50万亿元,占比9.16%,不良率1.81%,较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规模达1.29万亿元,占比7.86%,不良率6.04%,较上年末下降0.5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贷款规模达6639亿元,占比4.04%,不良率4.02%,较上年末下降1.22个百分点。招行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规模为4219亿元,占比8.70%,不良率0.86%,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规模为2610亿元,占比5.38%,不良率4.68%,较上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银行的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较大,且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
制造业贷款一直是银行对公贷款的“大头”。央行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增贷款占到了近六成。另外,制造业贷款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二季度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6842亿元,制造业信用贷款新增6694亿元,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017年以来,制造业贷款风险持续暴露,资产质量承压,但今年上半年情况有所改善。根据财报统计,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中有22家银行披露了制造业不良贷款情况,其中12家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规模较上年末上升;15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另外7家上升。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3家国有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最高,分别为779.87亿元、739.76亿元、605.29亿元。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32.72%和33.03%。邮储银行、上海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则下降较快,降幅分别为36.26%和36.99%。
不良率方面,郑州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最高,达10.06%,但与上年末相比下降了0.76个百分点。此外,浦发银行、青农商行和招商银行制造业不良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58、1.45和1.4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上市银行中有14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超过4%,不良率仍然偏高,但多数银行的不良率出现下降趋势,显示资产质量已有所好转。
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强调,要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并表明中小企业与制造业依然是未来信贷支持的重点。
对公利润齐滑坡
对公业务中,工农中建四大行上半年的对公业务营收均超过1000亿元,对公利润均超3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的对公业务营收与利润均稳居高位,无疑是“对公之王”。
2020上半年,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收入2058.97亿元,占比45.9%;利润总额776.13亿元,占比41%。从客户结构上看,工商银行公司存款比上年末增加10417.44 亿元,增长8.7%;公司类贷款比上年末增加8191.42亿元,增长8.2%。
从具体对公业务上看,工行也表现亮眼。投行业务上,上半年工行主承销境内债券项目1412个,主承销规模合计9,10.69亿元,境内主承销规模市场排名第一。票据业务上,上半年,工行票据贴现业务量8793.71亿元,同比增长19.0%,市场排名第一。
虽然工行依然是对公业务中的王者,但今年上半年,工行对公业务的营收与利润增速均出现滑坡。与去年同期相比,工行的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3%,利润总额更是下降11.32%,原因在于资产减值损失。
半年报显示,工行上半年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1254.56亿元,同比增加262.76亿元,增长26.5%,其中,公司金融业务资产减值损失841.01亿元,同比增加44.71亿元,增长5.61%。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行的公司银行业务利润增速均出现负增长。其中,农业银行对公收入1355.78亿元,同比下降4.85%;对公利润416.14亿元,同比下降43.07%,为对公利润增速下滑幅度最大的国有银行。
然而,在2019年同期,农业银行的对公业务仅次于工行,且对公业务利润增速为六大国有银行最高。2019年上半年,农行对公业务收入1424.87亿元,同比增长2.17%;利润总额731亿元,同比增长3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去年同期,农行利润增速最高,与其信用减值损失有关,该行去年上半年的公司银行业务信用减值损失为369.77亿元,同比减少167.95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农行的信用减值损失暴增至623.52亿元,同比增加253.75亿元,增长68.62%。
在各银行对“大零售”的争夺越发激烈之时,对公业务的成绩单对比之下显得颇为落寞。六大国有行中,只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超过40%,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更是低至20%以下。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为1438.05亿元,同比增长7.04%,为营收增速最快的国有行,但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只有324.25亿元,占比19.21%,同比下降26.10%。邮储银行上半年的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267.32亿元,占比18.27%,同比下降6.6%;公司金融业务利润52.66亿元,占比14.54%,同比下降11.21%,为公司金融业务营收与利润占比最低的国有行。
对公业务历来是银行的基石,对公业务的落寞,是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盈利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根据央行数据,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2.4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2%。
在近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对银行利润下滑的原因作出解释:一是银行为实体经济减负,减费让利政策直接收窄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对公司业务的收入影响明显;二是公司业务的资产质量受疫情影响较大,为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银行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导致盈利情况同比下降。(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0)》,该报告已经于2020年11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