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下称“网络小贷”),监管再传出明确的升级信号。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网贷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网贷新规一旦实施,网络小贷行业将迎来最强监管。网贷新规全面提高了网络小贷公司准入和经营门槛,几大关键点在于:跨省经营实缴资本不低于50亿元;融资杠杆最高5倍;贷款额度设有上限;联合贷款单笔贷款出资不得低于30%;对未取得资质者要求将存量逐步清零,等等。
网贷新规还将跨省经营的网络小贷的管理权限收归至中央。也就是说,网络小贷公司想在全国展业,需要银保监会审批,而不再是地方金融监管局。
目前,网络小贷公司开展业务的主流模式是助贷和联合贷款。前者不出资,主要是推荐客户,相当于导流;后者有一定出资,但比例很低,基本由对接的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出资。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不为金融资产兜底风险,而且存在异地展业、杠杆率偏高等问题。有市场机构做过测算,有实力较强的网络小贷公司,实际产生杠杆可达数倍甚至10倍之上。
这样的模式虽然受到监管认可,但并非没有风险,实力强大的头部公司更是无法回避风险问题。东吴证券银行分析师马祥云认为,网络小贷的风险核心在于规模过大、风控集中、风险转移。
马祥云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当前互联网贷款模式中,风控实质性由大型互联网平台掌握,尽管监管反复要求金融机构独立风控,但“是否独立”难以界定,而且受制于数据资源也没有“独立能力”。然而,无法独立风控的金融机构却是大部分贷款的出资方,承担风险、消耗资本,这就形成了互联网贷款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转移。
而这恰恰就是监管部门担心的系统性风险,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去几年,在整治“现金贷”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已经堵住了网贷公司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循环融资,实现资产出表,绕开杠杆限制,做大业务规模的漏洞,并暂停了牌照批设。但是出于避免扼杀掉金融科技创新热情的考虑,监管部门还是为这类业务留有余地。
近些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推动下,金融科技带动金融创新,新的业态确实让一部分原本难以享有金融服务的人群,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
如何平衡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考验监管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与水平。近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强调,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金融发展不能脱离服务实体这个根本任务;金融创新,要牢牢守住防范风险的底线。
回到这次网贷新规征求意见,从市场多位人士解读来看,核心理念就是公平监管——网贷公司不能过度借科技名义,实质从事金融业务,同时突破监管约束,进行套利,并由此加大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市场上大约有250家网络小贷公司,主要集中在重庆、广州,但满足新规要求的网络小贷公司屈指可数。光大证券银行分析师王一峰预计,受新规影响,转型助贷或者获取消费金融牌照将是小贷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网络小贷牌照价值将进一步缩水。
责任编辑: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