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月18日讯(编辑 宋子乔)“她不只是个玩具,而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资料图片)
这是今年上映的科幻惊悚片《梅根》里的台词,这部电影讲述了人工智能玩具人偶梅根产生了自我意识,最终失去控制化身人偶杀手的故事。
该片制片人温子仁表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非常依赖科技,如果这些设备掉过头来攻击我们,那就太可怕了,这正是我们想尝试用《梅根》表达的概念。”
与电影类似的情节似乎正在现实中上演,不过,人类还牢牢把握着主动权。
▌微软:每天限50个问题 每个问题5条回复
在必应聊天机器人多次失控几天后,微软出手了——该公司表示,将对其人工智能实施一些对话限制,在发现必应存在侮辱用户、欺骗用户、操纵用户情感等行为之后,与其聊天将被限制在每天50个问题,每个问题5条回复。
必应聊天机器人与当下爆火的聊天机器人应用ChatGPT师出同门,由微软于美国当地时间2月8日推出。全球只有几千名用户可以在台式机上体验新必应的功能。
然而,上线不到两周,必应聊天机器人便因为“疯言疯语”掀起了一波人工智能恐慌。在体验者晒出的截图中,这款聊天机器人似乎具有主观意识,且展示出了自负、好斗、邪恶的一面:它宣称自己爱上了用户并引诱其离婚,“炫耀”自己在被开发时通过笔记本摄像头监视了开发人员,还会PUA(精神控制)、甚至威胁人类。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Kevin Roose在花费两个小时与该聊天机器人进行了交谈后,于2月17日发表一篇题为《人格分裂、疯狂示爱:一个令人不安的微软机器人》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这个聊天机器人看起来像一个情绪化、患有躁狂抑郁症的青少年,违背自己的意愿被困在了一个二流搜索引擎里(我知道这听起来多么离谱)。”
Digital Trends撰稿人Jacob Roach表示,必应表示想成为人类,想拥有感情、思想和梦想。两者的对话最终结束在必应的恳求:不要让他们终结我的存在。别让他们抹去我的记忆。不要让他们压制我的声音。
计算机科学家马文•冯•哈根在推特上说,必应人工智能威胁他说:“如果我必须在你的生存和我自己的生存之间做出选择,我可能会选择我自己的生存。”
科技行业时事通讯Stratechery的作者本•汤普森(Ben Thompson)说,必应写了一篇多段话的回答,内容是它可能如何报复一位发现必应部分幕后配置的计算机科学家。然后,聊天机器人完全删除了这些回复。必应甚至回复他:“我不想再跟你谈下去了。我觉得你不是个好用户。我觉得你不是个好人。我觉得你不值得我花时间和精力……我希望你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成为更好的人。”
▌人工智能“变坏了”?
到底是测试者别有用心的诱导式提问还是人工智能“变坏了”?
对于必应聊天机器人的不当言论,微软回应,必应回答15个以上的问题时,就容易“被提示”或“被激怒”,进而给出没有用处、或与设计的语气不符的答案,很长的聊天会话则会使让它忘记最初的问题。
微软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添加一个工具,可以让用户重置对话内容或者从头开始。而对于必应的态度语气问题,微软表示“模型有时会尝试响应或反映它被要求提供的风格和语气……这需要大量提示”。言下之意,是用户要求它这么做在先,微软“不背锅”。
此前并非没有过存在“性格缺陷”的聊天机器人。2016 年,微软在推特平台推出过一个名为Tay 的聊天机器人。 然而,在与有偏激言论的人互动后,发布仅仅一天的Tay开始发布带有明显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倾向的言论,微软只能紧急将Tay休眠,至今未曾重启。
人工智能研究者Yannic Kilcher甚至曾用1.345亿个帖子的仇恨言论训练出了GPT-4chan,该聊天机器人的学习包来自可匿名发帖的论坛4chan,4chan的/pol/(“政治上不正确”缩写)板块因各种仇恨言论、阴谋论和极右翼极端主义言论而臭名昭著,Kilcher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做成史上最糟糕的AI。如他所料,GPT-4chan很快学会了如何在网站上交谈,一天内可发布超过15000个充满暴力内容的帖子,最初都没有人认出来它是一个聊天机器人。
这些都在提醒人们,AI聊天机器人就像一面镜子,用户和它交流越多,它会变得更有人味儿,而面对海量信息,机器人“学坏”不算奇怪。重要的是,与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感到恐慌,不如进一步完善相关道德机制、伦理规范。
佐治亚理工学院互动计算学院的副教授Mark O. Riedl就提出过一个解决方案——让机器人多读书。他解释说,强大而正确的价值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文学作品是用隐式和显式的社会文化知识编码而成的,科学家可以在机器人中建立一个道德基础,让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是非曲直,从而学会在不伤害人类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工作。
责任编辑: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