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创板 >

世界播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部件可批量生产


【资料图】

《科创板日报》11月22日讯(编辑 宋子乔)作为被全人类寄予厚望的未来能源方式,可控核聚变技术利用太阳燃烧的原理来释放热量,又被称作“人造太阳”。如今,现实世界的人造太阳项目又迈进了重要一步。

据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消息,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全尺寸原型件研制的承接方,该团队在成功批量制备增强热负荷手指部件后,与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完成部件的焊接装配。

据了解,ITER是国际核聚变研究和巨型工程,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其体积是目前运行的最大托卡马克装置的两倍,其等离子体反应室容积也是其10倍。

根据ITER计划此前发表的公报,通过对项目进展的评估,该托卡马克装置有望在2025年首次开机产生第一炮等离子体,这也是ITER数十年运行计划的第一步。而氘氚聚变实验预计于2035年开始。

其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可以预见的,ITER计划一旦成功,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将诞生,世界能源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

作为参与ITER计划的七方成员之一,我国在该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第一壁为例,它是ITER装置的核心部件,涉及聚变堆建设的核心技术,位于环形真空室内部,在运行时直接面对芯部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保护外围部件和设备免受高热流和高能粒子流的冲击。根据表面所受热负荷水平的不同,ITER第一壁分为普通热负荷型和增强热负荷型两类。

我国于2004年开始ITER增强热负荷型第一壁设计研发工作,是半原型件率先通过国际认证的国家。此次增强热负荷第一壁首件制造下线,意味着该部件正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承担了ITER装置近10%的采购包任务,目前大部分ITER装置采购包部件已实现全国产化。除了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这些研究单位之外,中国的企业也逐渐参与到ITER的工程建设中来。《科创板日报》不完全梳理,这些公司均有参与: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全球最大 托卡马克

责任编辑:Rex_25

推荐阅读

SHEIN变慢,快时尚“消亡”

· 2023-06-25 15:28:43

6月25日周末复盘选股教学

· 2023-06-25 14:45:1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a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财经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