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15日讯(记者 张洋洋)数字虚拟人正加速到来。近期,对话式人工智能小冰公司完成了总额10亿元规模的新融资,公司方面称,这笔融资将用于加速AI Being小冰框架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员工普及。
▍前微软技术“大牛”任董事长
(资料图)
小冰公司前身为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团队,为适应中国生态,2020年被分拆为独立实体,以实现完全本土化。
加速推广的AI Being是小冰公司对虚拟人的叫法,其正在运营的AI Beings包括红杉中国虚拟分析师“Hóng”、虚拟歌手“洛天依”、万科集团数字员工“崔筱盼”等。
在商业化方面,小冰公司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主要收入来源于to B端,长期看重to C领域,如AI Beings产品,这是明年的重要方向,“通过B打C”。
2021年,“元宇宙”的概念大火之后,虚拟人作为个性化虚拟形象和统一的虚拟身份为下一代互联网形态关键构成要素,受到市场关注。
虚拟人作为受到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等AI技术共同影响的产物,入局玩家的技术能力,同样不可忽略。
根据《2022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白皮书》,广义上的虚拟人是指通过 CG 建模等方式完成虚拟人外形制作,再通过中之人联合动捕、面捕技术实现驱动的虚拟人;另一类是另一种是AI being(超级自然虚拟人):通过 AI技术一站式完成虚拟人的创建、驱动和内容生成,并具备感知、表达等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交互能力。以AI技术起身,小冰公司走的是第二条路线。
一名关注虚拟人行业研究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小冰来做虚拟人,再合适不过了,本身就具备AI基因”。这从管理层团队也可窥见一二。
小冰公司现任董事长为沈向洋,其主要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图形学、人机交互、统计学习、模式识别和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的世界级专家。沈向洋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图形学、人机交互和统计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均取得了瞩目成绩。
根据小冰公司公告,近期其将对人工智能数字员工(AI Being Employee)产品线升级,内容包括大模型对话引擎、3D神经网络渲染、超级自然语音及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这其中的部分新技术,已提前在招商局集团推出的“招小影”、冬奥数字教练“观君”等数字员工中交付。
该公司同时还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计划在未来一个季度内,完成当前小冰框架中运行的全部30万名数字员工升级。
▍B端是目前应用和营收主力 未来将向C端渗透
从整体市场趋势看,得益于虚拟人自身供给优化,以及市场对于元宇宙概念的关注度提升,2021年以来虚拟人行业热度持续走高。
根据速途元宇宙研究院测算,2022年虚拟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64.5%,增速达到近三年峰值,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但需要明确的是,虚拟人究竟能带来什么价值?这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天花板,以及产业链相关参与方如何商业化。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唐文卿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通用性能不同,超级自然虚拟人可分为虚拟员工、虚拟专家、虚拟陪伴以及虚拟偶像四大类。
从应用端分析,虚拟员工与虚拟专家主要面向to B端,主要系企业端有较多专业化、通用性程度较高的工作,可通过超级自然虚拟人的协助提升整体营运效率,实现科技聚合。
虚拟陪伴和虚拟偶像更关注于to C端的应用,其核心价值体现为超级自然虚拟人与用户间的情感纽带。通过实时交互能力叠加自动内容产出性能,超级自然虚拟人可实现与用户随时随地沟通,打破传统时空的限制。
在商业化方面,行业基本达成共识,to B是应用和收入的主力,to C市场的商业化,行业还存在争议。
“目前数字人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B端,未来将逐渐向C端渗透,最终实现B端与C端应用成熟互通。”唐文卿进一步说道。
一名虚拟人行业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虚拟人单次开发成本很高,但是完成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如果有众多B端用户应该是能回本,“to B市场好一些,万科这样的公司愿意出点钱赶个时髦”。
万科集团此前引进了虚拟人“崔筱盼”,用于负责催办预付应收逾期单据工作,因核销率 91.44% 的好成绩,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其还获得了万科 2021 年度优秀新人奖。
“to C市场的虚拟人变现途径可以做广告、直播、带货,”该人士说,“但这个市场一地鸡毛,终端消费者并不买账”,“真能实时带货那说明AI水平极高,但是我现在没看到成功案例”。
不过,另一行业人士则认为,虚拟人是目前的市场热点,而且与次元融合是必然,“年轻群体确实吃这个”,打造一个虚拟人,如果形成IP,还可以开发周边赚钱,另外,从财务角度来看,还可以衍生成资产项,“投入的钱变成商誉资产”。
责任编辑: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