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月5日讯(记者 黄心怡)7月4日,吉利集团旗下公司星纪时代正式宣布持有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的单独控制。
星纪时代副董事长沈子瑜将出任董事长,原董事长黄章成为魅族科技产品战略顾问。黄章的亲弟弟黄质潘仍担任CEO。根据最新的工商变更信息,魅族科技的法定代表人已由黄质潘变更为沈子瑜。
(相关资料图)
本次投资交易完成后,黄章对于珠海魅族的持股将降低至9.79%,淘宝中国将退出对于珠海魅族的持股与控制。
《科创板日报》记者独家获悉,多名持股魅族的老员工已收到了“股权变现”的短信,其内容显示:按照本轮战略融资方案,员工持股平台将在本次交易中与黄董事长共同履行前期对投资人的反稀释补偿等义务后,按同股同收益原则出售全部股份,员工持有的经济收益权所对应的兑现收益,将在交易完成后发放到本人银行账户。
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魅族的很多股权仍在以前的中高层手中,预计今年会完成回购。届时,魅族的一批管理层也将套现离场。
星纪时代和魅族均未披露此次的投资价格,但有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魅族曾在2021年开价30亿寻求融资,由此估算此次交易应在10亿级别。
曾是国产智能机领头羊
如今沦为珠海小厂的魅族,曾经是国产智能手机的先驱。2009年,国内发布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正是魅族M8。
在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看来,魅族的成功是踩准了时代的脉搏。
“那个年代,大多数国产厂商还在卖功能机,能做出智能手机的只有魅族、酷派,连苹果都还没正式进入中国。可以说,在国内智能手机的发展初期,魅族赢在了起跑线上。”
据圈内人士回忆,2010年前后堪称魅族的高光时刻。
“魅族真的很火,M8出来的时候大家排队买,被视为国货之光。”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小米等国产手机加入竞争,魅族开始被对手后来居上。当起步更晚的小米已经迈向千万级销量的时候,魅族还在百万级徘徊。这迫使其要尽快寻找突破口。
2015年2月,魅族宣布引入了阿里巴巴5.9亿美元战略投资。一位在场人士曾透露,马云在与黄章的见面中,认为未来国内手机市场只有前三强才有机会,而他看好的是苹果、小米、魅族。
来自阿里的充足资金流,为魅族的扩张提供了底气。魅族从“小而美”的精品路线开始走“大而全”的机海战略,销量也很快迎来了历史高点。
2015年,魅族发货量突破了2000万。2016年继续增长,达到2200多万台。这也是魅族手机有史以来出货量最高的一年。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凭借高速扩张,魅族顺利拿到了手机行业最后晚餐的半张门票。
家族企业底色受诟病
但未曾想,魅族的这条大众化之路,并没有继续高歌猛进。
2018年,魅族手机销量从接近2000万台跌至了948万台。
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ase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销量前十手机品牌已无魅族的踪迹,排名第十的三星市场占有率为0.6%,销量约188万台。
一位前员工向记者分析:“魅族的问题在于产品做的不好,而且管理层太固执,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缺乏自研能力,也缺乏对供应链投资的眼光和耐心。”
更有员工指出,家族企业的格局限制,才是导致魅族走下坡路的关键原因。
据媒体爆料,现任魅族科技的CEO黄质潘是黄章的亲弟弟。从黄章手中接任CEO职位之前,黄质潘一直是负责魅族的供应链中心和国际市场。
此外,黄章的亲属黄柏涛在公司内部担任采购总监,另一亲属黄柏青担任后勤副总裁,亲姐姐黄小琴为商务部副总裁。
面对“家族企业”的质疑,黄章曾回应称:“说魅族是家族企业的是低级黑,整个高层就一个跟随魅族创业多年的,我弟弟(黄质潘)在海外市场部任职算是高管之一。”
但有前员工对记者表示,这些任职信息基本属实。“整个魅族是黄家的产业,由不专业的人把持采购和决策,很难让企业真正发展好。如果这次星纪时代能彻底整顿治理结构,对魅族会是好事,不然可能还是没戏。”
在被星纪时代收购前,销量的连年降低,已让魅族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
“手机重研发,小厂的出货量少,与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差,就更没资金投研发。”有行业人士指出。
“我敢肯定的是从明年开始,魅族至少要实现接近1000万的销量。星纪时代的投资是一种契约,核心是要盈利,手机业务是亏不起的。”孙燕飚强调。
吉利的“智能车机”棋局
当然,魅族的更大想象空间在于智能车机市场。智能手机行业的冬天已到,消费电子供应链都开始纷纷跨界求存,发力智能汽车等新领域。
李书福与黄章合影
李书福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
“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的赛道不再单调,两者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通过布局手机业务,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可以实现超级协同。”
孙燕飚认为,李书福看中魅族的原因在于,智能汽车行业的盈利模式正从过去的规模经济走向范围经济,即不只依靠硬件销售,而是靠互联网服务。
“苹果是最好的范围经济,现在特斯拉也在尝试硬件结合互联网服务的盈利模式,未来一定是与苹果一样的。因此,吉利要快速摆脱仅靠硬件盈利的模式,做好商业模式的变革。”
“未来汽车向智能化转变,一定是软件OTA升级,不断提升体验,之后向运营收费。”有智能汽车从业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目前来看,这个锚点在车机。一来座机体验手机化,二来车机与手机无缝衔接。不仅如此,手机敏捷开发及运营思维,可以弥补传统汽车的智能化流程的适配。此外,手机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也是可以借用和借鉴的。”上述从业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