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百姓,惠民生,金品质,融天下。
2020年是普惠金融五年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此时回望,这一年中小微企业面临着生死挑战,但同时愈发感受到了来自金融机构的温暖,“帮助中小微企业,就是帮助银行自己”已成为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作为深耕普惠金融领域的主力军,上海银行持续打造特色化、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2020年也是上海银行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的收官之年,该行先后推出普惠金融专项指导意见、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30条”等一系列举措,并创新升级供应链金融服务,加码金融科技研发应用,有力支撑普惠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银行普惠金融贷款投放金额365.47亿元,同比增长136.95%。
不过,践行普惠金融不单单是银行的事,更需要联合政府、园区、非银机构等。一直以来,上海银行,积极搭建银政、银保、银担、银园、银租金融合作生态体系,共建上行普惠生态圈,切实缓解企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精准发力,打造综合化普惠金融服务
上海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历史由来已久。自1995年成立之初,该行就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定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在把握时代浪潮的探索中,力争走在行业前列。自2005年起,上海银行以差异化营销为导向,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按照五专,即“专门的队伍、专门的授权、专门的审批、专门的定价、专门的激励约束”的思路,开展了小企业信贷业务“先行先试”工作。
多年服务经验的积累,成就了上海银行如今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发展壮大。期间,该行总结出了一套独门“打法”。一方面,深耕区域市场,积极运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搭建不同部分的合作生态体系,共建普惠生态圈。
另一方面,借助科技赋能,围绕具有集群效应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场景,实现批量获客互荐和交易融合,不断地进行内部的流程改造和系统建设,通过极简高效的用户体验,提升普惠业务综合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各类细分客户群特征,为不同行业和成长阶段的小企业提供包括开户结算、资金周转、贸易融资、理财增值等在内的金融解决方案服务。
在上海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郑涵看来,评判一个企业的融资成本,不能只参考贷款成本,更应该计算包含其他业务在内的总账。也因此,上海银行近来大力推进综合金融服务,通过开户结算、代发工资、国际结算等一揽子服务,可更好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还款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专门从事线束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分销的上海查尔斯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查尔斯集团)就对上海银行的金融服务就有着深刻体会。据查尔斯集团董事长杨晨介绍,集团与上海银行同岁,成立之初就在上海银行开立基本户,目前与上海银行的合作已达25年之久。“从最初的日常结算、信贷融资,到如今的理财增值、国际业务,我们通过银行和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加速了自身的发展。”他说道。
而为了提高企业的金融体验,上海银行还持续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行内对公、对私普惠贷款产品边界,形成全行普惠金融产品融合;另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上海银行通过制定专项产品或服务方案,解决企业需求痛点。
科技赋能,解决“两大不对称”难题
在上海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金融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科技没有改变金融的根本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的效率,改进了金融风控的方式。有了科技的赋能,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可得性得到显著提升,解决了普惠金融存在的“普而不惠”、“惠而不普”的痛点。
郑涵认为,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不对称”,一是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获取企业经营信息、信用信息等方面效率较低、难度较大,客观造成了信贷投放效率不高;二是成本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风险成本较高,加之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单户金额小,在传统方式下,内部操作成本也相对较高,从而造成了“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
金融科技的出现则为银行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了有效途径。上海银行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据了解,去年以来,该行积极发展以“上行e链”为核心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整合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信息,为小微企业增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服务场景,实现线上批量化、智能化操作。
目前,上海银行已投产超过70项线上供应链项目,包括海尔、中铁建、中船、中集、京东金采、中国华能、携程、联通支付、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截至11月末,该行线上服务的普惠客户已超过4万户。
事实上,业内的共识也在于,线上化、平台化是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银行而言,主动拥抱产业互联网这一巨大市场是普惠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上海银行主动求变,一方面,将银行的融资服务嵌入到客户各个相关场景中,与核心企业、场景平台方、服务商等一道搭建服务系统,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交易场景中的小微商户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批量服务助推业务规模增长。
另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转型发展,包括打造数字化产品体系、数字化服务平台等,以数字化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操作成本。通过全流程、线上化、嵌入式的风险管理,控制授信业务风险,提升风险监测水平。
搭建平台,拓宽普惠金融“朋友圈”
对于银行而言,践行普惠金融不单单要靠自身,更需要联合政府、园区、非银机构等。一直以来,上海银行积极与园区、担保机构等合作,建设普惠生态圈。
比如,银政方面,与各级政府合作搭建小微企业服务平台,重点支持漕河泾开发区、张江科学城、临港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功能集聚区建设;银担方面,与市担保基金合作,针对“专精特新”等细分领域提供专项服务,业务规模位列各合作银行首位;银园方面,与产业园区合作搭建科创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各类外部机构向科创企业提供开户、结算、投融资、顾问咨询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具体到合作方式上,上海银行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就颇具代表性。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助理姚家宽介绍,近两年来,开发区通过和上海银行联合,多方面支持了小企业发展。主要包括,企业服务范围从单一成长期企业延展到初创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企业,实现了更为广阔的企业生命周期覆盖;最高贷款额度从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沛的资金支持;贷款最长期限从6个月提升至12个月,与各类企业差异化的用款周期需求实现更佳的匹配;引进投贷联动模式等。
整体而言,基于丰富的产品、科技的加持以及资源的整合,未来上海银行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郑涵看来,新时代下,如何定义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不再是简单地看卖了多少产品,而是要真正从为企业谋实惠的高度,树立端到端的思维。接下来,上海银行将进一步完善产品设计、功能、业务流程,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同时,结合转型升级要求,不断找到更为契合、更有效率、更加专业的模式。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