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达到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那么,随着1月中下旬各地“两会”陆续召开,地方GDP表现如何引发市场关注。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发稿,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2020年GDP,除湖北省外,其他省区市经济增速均实现正增长,经济运行稳定恢复。
去年18个省区市
经济增速超过全国水平
从经济总量来看,目前24个省区市突破万亿元,广东省、江苏省领跑全国,均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具体来看,广东省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0.27万亿元,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7%,增速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
有18个省区市去年经济增速跑赢全国2.3%的增速。其中,西藏自治区经济增长最快,达7.8%。贵州省、云南省紧随其后,增速分别为4.5%和4.0%。
对于这些亮眼“成绩单”背后的原因,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教授文雁兵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济增长有其自身规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地方产业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化,为经济发展建立起了夯实的底座,形成了良性的经济成长惯性,中长期效果逐步释放,短期负面冲击不会造成实质性干扰。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疫情以及外部形势等因素,2020年各地实现经济正增长已是可喜。从区域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实际增速相对较高。可以说,投资是各地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2020年,大部分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实现正增长,有些地区投资增速甚至达到10%以上,可见投资对经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防疫物资、居家办公用具等出口大增,出口替代效应发挥等因素叠加下,多地外贸超预期增长。除了传统东部出口大省外,2020年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速也较为亮眼。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沿海地区的纺织、电子等产业转移。这些行业正好是海外疫情蔓延、居家办公带来外需大增的行业,这些行业的高增长对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增长拉动较大。
“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虽然短时间内对经济社会造成一定影响,但也为当前良好的经济恢复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供给端,各省市加快推进企业复产复工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助力供给端快速恢复。同时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线上教育、远程医疗、跨境电商等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板块,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形成。在需求端,各省市以多种形式发放消费券,成为促进餐饮、零售、文旅等第三产业加快复苏的有力杠杆。此外,疫情期间,一系列货币政策为我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文雁兵表示。
今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
谨慎乐观
再来看2021年各项经济指标预期目标。对比来看,湖北省、海南省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明显提高,均设定为10%以上,天津市、山西省、吉林省等地区目标设定高于上年,其他大部分增长目标的设定与上年相当。
叶银丹表示,市场对我国2021年经济增速预期基本在8%-9%之间,对比各地区的目标设定看,在低基数下各地区经济增速预期将有所调高,但考虑到疫情影响、外部环境变化、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目标设定总体谨慎乐观。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多措并举扩内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同时,要主动探寻“双循环”,广东省提出,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动内外联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江苏省提出,将更大力度推进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上海市则提出,要聚焦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山西省提出,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文雁兵表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稳定的社会秩序,使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与世界资本的“避风港”。202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在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质量的不断优化,外资的涌入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强势反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曾表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但“双循环”不只是扩大内需,也要在供给侧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地循环。“十四五”时期仍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打通堵点,消除各种梗阻,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5